局庆80周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局庆80周年   >   文章详情   >  

筑港钩沉⑥:筑港人的第一次“远征”

抢修南京港浦口码头

解放初期,南京港多为木栈桥加趸船的浮码头。由于年久失修,1949年,浦口相继塌落码头6座,形势危急。1950年,新港工程局受交通部任命,派遣出一批业务干部和技术工人,以及挖泥设备参加抢修,主要任务是完成整流、整岸工程。

在浦口整流中,筑港人遇到了未曾想到的困难。从塘沽、上海调来的泥驳,装砂边装边漏,有时要漏掉三分之二,全部需要改装泥门。改装泥门施工没有可以使用的船台,就在附近小河沟里设计建造了泥驳横向上下的简易土滑道,解决了难题。

1950年8月,新港工程局承担的抢修任务完成,职工返回塘沽新港。

 

再度征战南京浦口

1951年2月,交通部航务总局函示新港工程局,决定在1951年内继续作第二期工程,以求达到巩固浦口及下关江岸的目的。

为适应南京港整治工程任务的需要,新港工程局对全局力量作了新的部署,由当时局机关半数以上(约300名)干部和技术配套的数百名工人组成“南京港整治工程局”。

 

 

由于南京港抢修任务紧急,参建职工除随身携带自用行李和生活用品外,还要随身携带本人业务应用的资料和办公用具。施工生产工人按各自工种随身携带自用的小型生产工具。

施工队伍从塘沽新港出发,首批2月8日从天津动身,到达南京后稍作安顿,2月12日全面开工,比交通部要求的3月1日提前了半个多月。

整岸工程十分艰巨,石料用量大,所需时间集中,运输困难。筑港人在南京市燕子矶自己组织力量开山采石,从水路用民船直运工地,同时从安徽省滁县采购,通过铁路运达。

 

 

2月份的南京天气寒冷,护岸施工,工人们整天泡在泥水中,条件甚为艰苦。3月开始,长江上游积雪融化,“桃汛”到来,江水上涨。汛期作业不仅更加困难,工程质量也难得保证。经分析研究,建设队伍决定将整岸工程计划由7月底完成修改为5月底完成。参建职工争时间抢速度,昼夜施工,终于使整岸工程比交通部要求的工期提前两个月,于5月28日完工。

整岸工程完成后,整流工程继续按计划推进。全面完工后,南京港整治工程局受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通令嘉奖。

 

队伍流动从这里开始

1950、1951年南京之行,是新中国筑港工人的第一次流动,承担的都是“抢险”工程。为确保在长江汛期以前完成任务,筑港人两年都是春节刚过就奔赴现场。职工队伍绝大多数人未出过远门,生活条件艰苦,抽出一套简单的行李都很困难。但广大职工感到能参加国家重点工程是莫大的光荣,很多青年不经与家里商量就踊跃报名,许多家属热情支持职工服从组织调动,有的未得批准,哭哭涕涕反复找领导要求前往。

1951年组建南京港整治工程局,职工群众更是积极响应。2月5日接到交通部航务总局通知,经过3天准备,2月8日,即春节过后的正月初三,首批队伍便离开塘沽新港奔赴南京。队伍出发集体行动,包乘硬座火车,大家兴高采烈,一路歌声。到达目的地,居住条件甚差,睡地铺非常拥挤,而且十分寒冷,饮食生活也不习惯。但谁也没有怨言,遇到困难互相帮助,主动克服。

在施工现场,职工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加上彼时施工条件较差,体力消耗甚大。干部们白天下工地,许多业务工作靠晚上灯下完成。队伍生活清苦,但从无计较,一心一意地完成国家交给的施工任务。

两年“远征”南京,是筑港队伍“四海为家、流动为荣”的一次练兵,成为了一航人共同的宝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