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老物件:锈迹斑斑的老式头盔
这是一顶来自70余年前的潜水头盔,历经岁月洗礼已经不再光亮,遍布坑洼,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诉说着新中国港口建设起步的燃情岁月。
1951年,塘沽新港一期工程要建设新中国首个万吨级泊位。但此前建设的港口码头钢板桩短入土浅,即使疏通了堵塞的航道,最多只能停靠3000吨级船舶。提高码头承载力,需要用拉杆对码头进行固定,但拉杆在水下,拉杆下穿和水下端固定问题成为关键。
建设者数次讨论实验,创造了“穿针引线”穿拉杆法,先将一根18米长的空心钢管从码头的仓库下方木桩的缝隙中穿过,当钢管触及岸壁钢板后,由陆上从钢管内通入紫铜管,头部装空心焊条,将钢板桩穿通,最后由潜水员在水下拉杆,与岸壁钢板固定。采用该项技术,从开始每周只穿1根,提高到每天穿14根,工程进度大大加快,被认为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
尽管这在当时是一项先进的技术,但大部分工序仍然依靠人力完成。特别是在水下作业中,潜水员的装备十分沉重,即便借助浮力,完成各项动作也十分艰难。而那时潜水员没有专业的照明工具,水下作业亮度有限,头盔上的一个个凹痕便是不小心碰撞后留下的痕迹。即便条件十分有限,潜水员们秉持着作为筑港人的自豪感,积极克服困难,最终配合陆上圆满完成新港建设任务。
此后,潜水员们还佩戴着该头盔,参与塘沽新港第三港池及新港扩建项目的码头水下护坡块石码放;九十年代中期,跟随公司南下的脚步,在广东珠海、深圳、南沙、番禺等地参加了抛石整平和牺牲阳极焊接等工作;在新世纪之初,参与了东海大桥水下钢护筒切割施工等,为企业水工建设立下战功。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潜水头盔更加轻量化,这些沉重的老式头盔便逐渐退出企业历史的舞台,征战一生荣归故里。如今,它们用身上每一片斑驳、每一处凹陷,将一代代一航人的奋斗故事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