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庆80周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局庆80周年   >   文章详情   >  

筑港钩沉㉖:新中国首座自行设计建造的灯塔

大沽灯塔,位于渤海湾大沽口外海,新港船闸东约13.3海里处,高约56.5米,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海上灯塔。作为天津市不可移动文物,它是天津港的一大标志,见证着这片海港的变迁。

 

 

大沽灯塔的前身是大沽灯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1860年,天津港被迫开埠通商。为满足更多船只顺利进港,1878年在大沽拦江沙外设置了第一艘灯船,此后,大沽灯船历经多次损毁重修,至1978年大沽灯塔投用,最终服役了一个世纪之久。

1952年,随着塘沽新港的开港,往返天津的国内外船舶日益增多,大沽灯船已远远不能满足航行需要,建设灯塔势在必行。

同年,新港工程局技术人员在新港南防波堤外打下几根钢桩作为建塔基础,不料一天夜里风暴突起,将钢板桩全部冲走,建塔计划由此中断。此后历经多次提议,但因技术、海况等原因未能如愿。

 

 

1968年,大沽灯塔建设再度提上日程。1971年工程正式开工,由一航局一处第四工程队承担主体建设任务。灯塔基础为低桩承台结构,塔身由11节钢筋混凝土圆管组成,圆筒在陆上预制,运到现场用起重船吊装,最大构件重93吨,逐节焊接形成整体。

因该工程建于开敞海域,施工常面临大风大浪。技术干部和筑港工人冲在一线,住在船舱,抢抓良好海况日夜奋战,1978年实现灯塔建成发光。

 

 

大沽灯塔建成投用,改变了天津港导航设施落后的面貌,也为开敞海域建设水工构造物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今,大沽灯塔仍在运转,以导航为主,兼供海洋水文、气象测验、港务监督等用途,作为一航人攻坚克难的见证,仍在渤海上持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