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港钩沉㉛:一航局与毛塔的情缘
蓝天、碧海、黄沙。
从飞机上的舷窗望出去,撒哈拉大沙漠西南端平直的海岸线尽收眼底。飞机临近努瓦克肖特,一座宏伟的水上建筑,劈波斩浪,直插大西洋,这就是中国援建的毛里塔尼亚友谊港。
1990年9月26日,为落实友谊港配套项目的实施,我作为交通部工作组成员来到毛里塔尼亚首都。几天后,在大使的安排下拜会了毛里塔尼亚军事救国委员会成员、运输和装备部部长哈乌纳。当大使介绍说李先生就是友谊港和供水复线工程的承建单位第一航务工程局局长时,这位部长握着我的手深情地说:“友谊港是毛里塔尼亚独立和主权的象征,供水工程是首都的生命线,感谢你们为毛里塔尼亚人民所做的一切。”
友谊港是继坦赞铁路之后我国最大的援外工程,历时八载,于1986年竣工。局先后派遣专家1500多人次,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毫无遮掩的大西洋西海岸建起了规模宏伟的现代化港口。
中国的建港技术令欧美同行们刮目相看。继友谊港之后,一航局又承接了从水源地到首都近60公里沙漠地带供水工程的施工,解除了毛里塔尼亚首都及附近地区面临断绝饮水供应的威胁。这两项工程的建成使受援国深受其益,在毛里乃至在整个非洲影响深远。
在毛里生活的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我亲身感受到毛里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情谊。时值毛里和塞内加尔两国发生冲突,公路、海防、总统府等处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对一切过往车辆特别是外国人实行严格检查。但手持武器的岗哨,一旦弄清楚是中国人乘坐的车辆,一律免检放行。
当我们到沙漠深处考察石场的车辆陷入松沙之中无计可施的时候,视线所及的半原始简陋住房中走来七八个土著居民。他们在汽车四周排开,在号子声中一起用力把轿车抬出了误区。当我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感谢时,他们憨厚地笑着连声说:“西努瓦,赛蓬!(中国人,好!)”情景真是令人感动。
中秋节后的第二天,毛里水电公司总经理邀请我们到离首都60公里的水源地印地尼共进晚餐。当晚,皓月当空,广袤的沙漠万籁俱寂,一顶新搭设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帐篷里瓦斯灯高悬,我们依照当地习俗赤脚踏上色彩艳丽的地毯坐在褥垫上。朋友们以毛里人民最隆重的礼仪招待我们。
席间,总经理先生感慨地说:“为了友谊港和供水工程的建设,曾经有上千名中国专家来到这里,他们朴实、真诚、纪律严明,从来没有给毛里塔尼亚人民带来任何麻烦。我们感谢中国政府的无私援助,我们对中国人特别钦佩和敬重。”
我们的援外职工个个都是人民外交使者。不少和中国专家共同工作的毛方工人学会了说中国话,有的还偶尔掺杂一两句带有津腔的俏皮话。他们像传播中毛友谊的火种,使友谊的火炬越燃越旺。
飞机将经过地中海上空,冥冥之中我似乎看到在战略要地马耳他,一座30万吨干船坞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首都瓦莱塔的岩岸上,那也是第一航务工程局的职工们用勤劳与智慧凝聚的结晶。在这个以修船为主的旅游胜地,导游们总是忘不了骄傲地把红色大坞介绍给世界各地来观光的游客。正像当年周总理所希望的那样,震动了地中海。
港口建设者们在境外创造的业绩在国内还鲜为人知。然而四十五年来,从天津这个建港发源地发展起来的第一航务工程局,南征北战,特别是改革开放10余年来为祖国的港口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仅“七五”期间就建成深水泊位40个,完成建筑安装产值近20亿元。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煤港、沈大公路普兰店湾跨海大桥、青岛20万吨原油码头、石臼港10万吨级开敞式煤码头以及在烂泥塘上用世界先进的真空预压技术建造起来的巨大的天津港东突堤码头工程等等,2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都出自这个局近两万名职工之手,其中有6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金银奖。
飞机正向着喷薄欲出的东方飞驰。我从遐想中醒来,心中仍难以平静。我多么渴望即刻见到中华大地,见到渤海之滨。白云悠悠,在那蓝色的天幕上,我仿佛看到了两万筑港大军气势磅礴、英姿勃勃的群像……
(作者:一航局原局长李积平)